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“老師”,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“標桿”,因此,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習慣。所以,強勢的家長在家庭生活中,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。
一、家長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待孩子。每個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求,當孩子出現錯誤時,家長要以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,不要把孩子本來無意所犯的錯誤當成故意而為,要用孩子的觀點去看待問題,用孩子的標準去評價事物。
二、家長們要學會調換身份,不要用領導的身份命令孩子。家長的教育方式,對孩子的態度,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。所以,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不妨學會調換一下身份,不用領導身份在家里發號施令。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,家長們可以和孩子通過商量的口吻或者角色互換的方式,讓孩子有深刻的體會。
三、家長們不要總是對孩子挑三揀四,要學會發現孩子身上的美。我們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服從自己,乖巧聽話,但如果孩子順從自己,又覺得孩子太過老實呆板;想要讓孩子在眾人面前為自己爭光添彩,但是孩子真的這樣做了卻又會埋怨孩子不熱愛學業,整天做一些與學習沒有任何相關的事情。無論孩子怎么做,家長們總是能從孩子身上挑出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。樊登老師說過:“強勢的父母是最“愚蠢”的父母,不要強迫孩子非得按照你的思維方式去成長。”必須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,這是把孩子往平庸的路上不斷推進,而且未必安全。
四、允許孩子犯錯,父母們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,是因為覺得孩子不能夠體諒和理解自己的心情,因為孩子總是做出讓爸爸媽媽反感的事情,讓諸多的父母很是無奈。因此,一旦孩子犯錯,必定嚴懲,以杜絕孩子再犯。其實,在家庭的互動中沒有所謂的對于錯,有的是是否適合,孩子對于外界的事物存在好奇心,孩子希望自己去驗證和探索,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,孩子難免會犯錯,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錯誤中成長,就要給機會讓孩子犯錯。父母也不要一味地對孩子指責,對孩子的錯誤吹毛求疵,這樣會讓孩子壓力很大。